
据报道,一份有关人工智能“白皮书”的草稿显示欧盟正在考虑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长达五年,以便有时间研究如何防止这种技术被滥用。
该文件称:“在这些现有规定的基础上,未来的监管框架可以更进一步,包括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有时限的禁令。”欧盟委员会表示,在为期3至5年的禁令期间,“可以确定和制定评估这一技术的影响和可能的风险管理措施的健全方法”。
对于上述信息,我们能隔岸观火吗?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人脸识别算法精确率居全球领先水平,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脸识别市场。“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在一级市场收获很高的融资和估值,二级市场上安防龙头海康威视市值超3000亿元。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对人脸识别的接受度更高,舆论氛围相对宽松,监管态度更加开放。不过2019年来,已经有不少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争议案例,未来如何仍有待观察。
西方针对人脸识别应用态度保守
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几年获得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手机“刷脸”解锁和支付都已经不是新鲜事,“刷脸”过高铁站、机场安检闸机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还有很多国家的执法部门通过人脸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抓捕嫌犯,等等。
与此同时,人们对大量机构收集和使用作为个人生物身份表征的“人脸”数据也逐渐产生恐惧。欧美国家对于人脸识别应用的争议一直不断,有些地区以公民隐私保护为要,采取保守审慎态度,监管力度一直很大。
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欧盟是全世界最严格的地区之一,过去推出了《通用数据保护法》,督促全世界的科技公司进行全面整改。当然,严厉的数据保护也招致一些批评。一些批评者认为,像欧盟这样严厉的数据保护法律阻碍了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
美国在联邦层面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制人脸识别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但有多个州/市制定了与生物识别数据相关的法案。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禁止政府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城市,其市议会以8比1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反监视条例,禁止政府部门和警察使用该技术。随后马萨诸塞州萨默维尔市也禁止当地警方和部门使用面部识别软件,还禁止在刑事调查或法律诉讼中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系统产生的数据或证据。
研发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科技公司也会因此吃上官司。Facebook曾被起诉未经用户同意,非法收集并存储数百万用户的生物识别数据,或需支付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损害赔偿。微软也被报道已经删除全球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MS Celeb。 |